黄埔军校同学会

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招生

日期:2016-05-04 15:17:00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
字号:【小】【中】【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南堤2号门前自挂出了黄埔军校筹备处的牌子后,门里门外开始忙碌起来,人群络绎不绝。与此同时,市内的大街小巷也贴出了黄埔军校的第一个《招生简章》。

  (1)名额分配、报考条件和招生工作

  关于黄埔军校第一期的招生和生源,军校筹委会决定在全国19个省进行招考。1924年2月10日,拟定招生名额为324人。分配各省区招考学员名额:直隶、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14省每省12人,计168人;东三省、热河、察哈尔计50人;湘、粤、滇、豫、桂军5个军各15人,计75人;国民党先烈家属20人;留有9个人的名额作为机动。另招备取生30人至50人。

  关于考生要求,军校筹委会最初拟定的简章,要求学生必须“明白主义”,学历上要求中学或相当于中学毕业,而身体则要“强健”、无眼病、无肺病和性病。考试要笔试口试,考的内容是作文、政治和数学。

  黄埔军校招生虽说是全国性的,但实行起来困难很大。在国民党有一定影响的几个省份和地区,可以在《民国日报》上登几则启事。但在军阀盘踞的多数省份,却不能公开招生,甚至有的省份的军阀竟下令学生不得出省一步。那时的国民党组织松散,对全国招生如何进行无能为力。眼看着各地报考工作要落空,孙中山焦急万分,廖仲恺急忙找到中共总书记陈独秀。陈独秀召集在国民党中任职的中共党员谭平山和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决定以中共中央和共青团中央名义向各地组织发电,冲破军阀障碍、挑选优秀分子赴广州应试。

  黄埔军校招生消息传出后,各地有志青年报考十分踊跃。因为各地军阀并不支持甚至反对这样一个新生军事学校,招考的第1期学员采用秘密招生方式。为了保证学员政治质量,每一名学员录取时要有两名担保人。当时除在广州可以公开进行外,其余各省因都在军阀统治下,不能在这些地区公开招生,因之委托出席国民党“一大”的各省代表回原籍后代为秘密物色选拔考生来校应考。

  由于当时国民党在许多地方还没有建立组织,因此,非常重视培训革命军事干部工作的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的招生工作中起了突出的作用。当时正是国共合作时期,中共党组织可以保送初试。在黄埔军校招生期间,各地党组织积极动员和选送符合条件的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和革命青年报考。3月,共青团广州地委发出第7号报告,称将在广州创办军官学校,拟派三、四名同志赴考,预备在将来参加军人运动。共产党人何叔衡在湖南长沙负责办理军校第1期秘密招生事宜,介绍赵自选、陈作为和郭一予等持函到上海见毛泽东。当时,毛泽东、恽代英负责上海的招生工作。

  时年31岁的毛泽东,精力过人,胆大心细,他倾全力帮助黄埔军校招收各地英才。查阅《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第一至第四队详细调查表》,可见在学员亲笔填写的“入校介绍人”一栏中,有5名湖南学员的入校介绍人中都有毛泽东的名字,这5人是:新田县的蒋先云,耒阳县的伍文生和李汉藩,衡山县的赵楠,醴陵县的张际春(非后来的解放军第2野战军副政委张际春,两人同名同姓同乡,考入黄埔军校第1期的张际春毕业后曾任国民革命军团长,在苏联学习两年回国后到上海中央军委工作,曾担任上海总工会纠察队副总指挥,1933年病逝)。1924年3月,由毛泽东出面在军阀孙传芳的眼皮底下,在上海秘密组织了一个黄埔军校分考场。所谓分考场是指整个长江流域各省份的考生先到这里集中,经过筛选,再赴广州参加总考。毛泽东在这里给许多人发放了路费和证明,送他们登上南下的火车和轮船,多年后这些热血青年还记得,在送别的时刻,毛泽东都会说一句“让我们相约在广州”,都记得毛泽东在码头上那清瘦的身影和真诚的祝愿。

  (2)各地优秀青年云集广州参加考试

  军校的入学考试是严格的,标准要求也很高。

  报考者一般要经过3关,第一步是各省区的初试,第二步是大地区范围内的复试,第三步是军校的总考试。基本程序是,全国19个省区分别先进行招生初试,初试合格后再介绍到上海、重庆等地复试,如当时毛泽东即在上海负责初试工作,初试合格后再送到广州参加总考试。军队也是如此,东路军总部及其所辖各部队之下的军官数十人报考军校,东路军总部为慎重起见,先在本部预考,合格者再送军校复试。从总体上看,报考青年的文化水准也比较高,约有1/3是中学或专科学校毕业生。报考人数至3月27日已达1200余人,超过计划招生人数3倍多。

  在报考军校的过程中,也避免不了有鱼目混珠者。有些人把报考军校作为追名逐利的捷径,想通过不正当办法进入军校。为保证学员质量,军校试验委员会于4月7日在广州《民国日报》刊登公开启事,谢绝各方推荐函件,郑重声明坚决按考试成绩,择优录取新生。

  徐向前投考黄埔军校的第一步是他在《新青年》看到了《招生简章》。这个因为在学堂上大讲雪耻救国故事而被迫辞职的小学教师,从此立下宏愿,要到黄埔军校去做一番救国救民的大事业。他悄悄约上几个同乡白龙亭、孔昭林、赵荣忠、郭树棫等,从山西来到上海,在环龙路一号进行了初考,在被录取后,又从上海直奔广州。

  出身书香门第的杜聿明和他的要好同学阎揆要、关麟徵、张耀明等,也是从《新青年》杂志上得知黄埔军校招生的,便从陕西匆匆赶来。然而,考期已过,多亏了陕西同乡、同盟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举荐,才获准补考。否则,在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方阵里就会少一位阎揆要中将;在后来的长城抗战中,国民革命军里也就少了一位关麟徵师长,昆仑关大战则会少了一位杜聿明军长。

  陈赓、宋希濂等报考黄埔军校,则是属于现代职场中的“跳槽”行为。他们原先报考的是大元帅府军政部部长程潜主办的“湘军讲武学校”,被录取后于1924年1月到广州入校学习。3月,当黄埔军校招生的布告贴出后,陈赓、宋希濂等在沿珠江长堤散步时看到了招生简章,真是喜出望外,他们一面仔细地研读,一面在心中琢磨:“革命青年不应分散力量,甚或为私欲者所利用,而应集中黄埔训练。”(陈赓《我的自传》,见《陈赓日记》,第229页)他们当即议定:退出讲武学校,报考黄埔。陈赓、宋希濂在入学考试后被顺利录取。他们的这一行动,也带动了原讲武学校的其他学员如左权等坚决要求转学到黄埔军校,由此有了半年后的集体大“跳槽”,原讲武学校停办,却为黄埔军校平增了150多名学员。

  在这第1期考生中,以后成为著名将领的胡宗南则是哭进黄埔军校的。胡出生于浙东宁波镇海陈华埔朱家塘村一户小药店主之家,聪慧好学,读小学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毕业,读中学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中学毕业后,因家庭经济窘迫,他失去了继续深造的机会,被迫回到孝丰县立高等小学堂担任国文、历史、地理教员。除教书外,他把大多数时间用来阅读古代史学名著,了解天下大事。1921年暑假,他游历了北京、天津、山海关等地,随后他便断言10年后,中日必然发生战争,恰好1931年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凭他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他在黄埔军校读书时被公认为“预言家”。

  广东黄埔军校在上海秘密招生时,胡宗南决心报名投考。黄埔军校在华南国民党控制地区是公开招生的,但是在北洋政府控制的地区只能由国民党和共产党在地下秘密主持进行。先是在上海初试,合格者再去广东复试。上海初试的主考官是毛泽东。胡宗南十分容易地通过了初试,然后发给路费。学员们分期分批被秘密送往广东。

  广东的复试特别严格,首先是资格审查,按黄埔军校《招生简章》第4条第1项规定,投考者“年龄18岁以上,25岁以内”,而胡宗南当时已经是29岁,根本就不符合条件,但可以在报名册上做一下手脚。接下来便是按照黄埔军校《招生简章》第5条的规定,进行身高、肺量、视力、听力、体重等项的检查,军校考试委员会把身高放在了体检的第一位。

  考官先让考生排成一队,这一下胡宗南的身高弱势十分明显地暴露了出来,在长长的队伍里,他这个不足1.60米的个子差不多比别人矮了一头还多,身体又较弱。考官当即把胡从队伍里拉了出来,并且毫不客气地说:“你根本不是当兵的材料。”这也就是说,胡宗南被取消了考试资格。

  这一结果对胡宗南简直是致命的打击。他看着教官那张严肃的脸,没有一点通融的余地,再想到自己有家不可回,上海的生意又欠债累累,就放声大哭起来。举目无亲,找不出一个朋友或熟悉的人来帮忙,他真的是已步入人生的绝境了。

  哭了一会儿后,胡宗南猛然间站了起来,他真是火冒三丈,慷慨陈词,责问把他拎出来的教官:“凭什么不让我参加国民革命?革命是每个年轻人的义务!个子矮怎么了?拿破仑的个子也不高,不一样驰骋疆场?校总理孙中山先生的个子也只有1.68米,校党代表廖仲恺先生更矮嘛!国民革命怎能以相貌取人呢?”那个教官见状惊得目瞪口呆,可胡宗南的嗓门越来越大,他大喊了起来:“孙中山先生的主张为什么得不到实现,就是因为你们这些人让许多热血青年报国无门!”考场上这么大的动静,惊动了正在另外一个房间里的廖仲恺。

  廖仲恺出门一看,就乐了,他对着胡宗南也大声喊道:“这位同学,我批准你参加考试。”接着转身回到房间内,写了一张字条交给胡宗南。字条上书:“国民革命,急需大批人才。只要成绩好,身体健康,个子矮一点也是应该录取的。”凭着廖仲恺的字条,胡宗南被特许参加了接下来的文化考试。整一个月后,黄埔一期学员入学考试发榜,胡宗南被列在备取生一栏中。那时的廖仲恺当然不会想到,这个姓胡的小个子后来成了肩扛3颗金星的上将。

  (3)黄埔第一期学生的录取和开学

  1924年3月27日,黄埔军校以广东大学、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为试场,举行第1期新生入学考试。第一门考作文,题目是要求考生论述中国贫弱的原因和挽救之良策。还有数学、历史、地理等科目的考试。各地投考的学员共1200余人,3天试毕,因考生学识较佳者颇多,故酌量多取。4月28日发榜,经严格考试,第1期共录取正取生350人(还有说360人或372人),备取生120人(还有说117人或100余人)。在第1期录取生中,约有共产党员近60人,占学员总数的1/8。

  当时负责筹建军校和招生工作的张申府回忆说: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孙中山在苏联、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着手筹建黄埔军校。军校完全是按照苏联红军的原则和制度建立起来的。孙中山请来几名苏联教官作为军事顾问参加军校的筹建工作,他们中间有人讲英语、德语,由我给校长蒋介石当翻译。那时我一面在广东大学教书,一面参加筹建黄埔军校工作,具体负责第1期学员的报名、入学考试和录取工作,并负责安排课程表。不久后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军校招生简章在报上登出之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报名学员十分踊跃。初试合格的各地学员需要到广州再通过复试才能最后被录取。第1期学员的试题,是我同几位苏联顾问事先商定的。考试分笔试和口试两种,我主要负责学员的口试,同时还兼管笔试监考和阅卷工作。录取揭榜时,共产党员蒋先云名列第一。

  5月5日和7日,经过考试选拔的400多名第1期学员正式入校上课。编为4个队接受新兵训练。正取生编为第1、第2、第3队,备取生编为第4队,分别以吕梦熊、茅延桢、金佛庄、李伟章为各队队长(其中茅、金是共产党员)。

  孙中山在这时急于抓军队,急需办军校培养人才,来广州报考军校的又多是热血青年,所以,能录取的尽量录取。这第一期来报名的青年以南方人居多,从北方来的青年较少。为此,军校在招生中特别注意招收来自北方的青年,从山西来的徐向前等10多名考生,还有从陕西来的阎揆要、关麟徵、张耀明、杜聿明等10多名考生在于右任的保荐下,都被录取了。

  招收的黄埔军校第1期学生,于1924年5月入学,陆续到黄埔长洲岛入校报到。岛上的原旧军校校址因年久失修,荒草遍地,军校组织力量进行大扫除,维修校舍,披荆斩棘,除秽去污,使这片从前的蛇鼠聚众的废墟,“一变而为跃马谈兵之地”。

  第1期学生,学期规定半年,均为步兵科,组成学员总队。邓演达为学员总队长,后严重接任。初期为4个队共470人,11月底毕业,及格者456人。后由湘军讲武学堂合并到军校的158人及四川送来的21人编成的第6队学员也归入第1期,因此这期毕业生实际为635人。

  这期毕业生除部分留军校外,大多数分配到新成立的教导团,其余派往海军、空军、工人纠察队、农民自卫军等任军事教官或从事政治工作。在这期学员中,有入学考试和毕业考试都考第1名的蒋先云,还有后来成为共和国元帅之一的徐向前,在北伐中终以舍生忘死取义实践了“誓以我血浇灌革命之花”誓言的曹渊,还有胡宗南、宋希濂、杜聿明等国民党方面的著名将领。总的概括来看,第1期学员有以下特点:一是当时军校不公开招生,学员来自冀、鲁、晋、豫、陕、甘、江、浙、皖、赣、鄂、湘、川、闽、粤、桂、滇、黔、吉、黑、蒙21个省,除新疆、西藏等外,其余各省差不多都有人参加,最多的是湖南197人,广东108人;二是学员年龄相差悬殊,最小的谭煜麟仅16岁,最大的丁虎39岁;三是学员文化程度不平衡,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四是出身复杂,有军官、学生、工人、农民等,但家庭富有者很少。

  第1期学生为黄埔军校开启了辉煌的第一页,黄埔军校从此走向历史大舞台。

相关新闻